在国内,地面数字电视从启动研究至今,经历了标准研究、起草、完善、颁布、宣贯以及推广应用等诸多环节。2006年以来,国内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地面数字电视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完善和成熟。
一,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建设情况
(1)2006年,国家标准颁布;
(2)2007年12月,香港首播;
(3)2008年,北京、上海等8城市试点;
(4)2010年,试点推广至300多个地级城市;
(5)2012年,(原)广电总局印发《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发展规划》,提出“三步走”战略,终极目标是在2020年底之前全面完成地面电视数字化的过渡;
(6)2014年12月30日,总局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通知》新广电发【2014】311号)。投资48亿,改造和建设全国无线广播电视骨干发射台的无线数字化,基本实现12套中央电视节目的无线数字化覆盖,并启动3套中央广播节目的无线数字化覆盖试点——这对实现《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发展规划》各阶段的目标意义重大;
(7)2015年7月,以20亿专项资金用于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后续2000多座电视发射台站的数字化补点覆盖,以及200多座广播发射台站的数字音频广播试点覆盖,以进一步扩大中央广播电视节目覆盖面、提高覆盖质量;
(8)2008年至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完成了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络的建设任务。
2016年,国内DTMB覆盖规划如下图所示
二,地面数字电视公益性定位
随着国内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工程的实施与快速推进,国内一些地方先后出现了擅自占用、违规收费等行为,对此中央先后提出了多项政策,以保障广大群众的收视收听需求。
2012年《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发展规划》:按照中央提出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要为全民免费提供广播电视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013年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2014年总局进一步发文强调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是公共文化服务,不得私自占用频率、变更技术参数和业务范围,要坚持公共服务,有序发展,各地要编制本地节目地面数字电视覆盖方案,积极推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的建设。
三,地面数字电视,定位于公益事业,旨在为广大群众提供免费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这样的定位出于以下两个方面原因的考虑:
1,地面接收方式依然存在,是针对特殊人群与区域的必要手段。
我国的客观国情是地域广,人口多。在这样的基本国情之下,广播电视的传输方式会跟区域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各种因素有关,因此老百姓接收广播电视的方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在现有的几种传播方式和手段中,有线电视用户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和经济发达区域,但是中国有超过2亿户是不能接收有线电视的,尤其是一些农村和边远区域,只能或者必须还得使用地面方式接收广播电视服务。因此广电总局从大局出发,将地面数字电视定位于公共服务,这是保障人们接收数字化的广播电视基本服务的一种措施和手段。
2,模数同播的过渡阶段需要地面数字电视保障覆盖。
除了覆盖人口和区域的因素,地面数字电视定位于公共服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模数同播的过渡阶段需要地面数字电视作为覆盖的保障。
按照广电总局的规划,我国广播电视服务由模拟向数字过渡的阶段,至少要用10年的时间,在这个过渡时间内应该有一种免费、便捷的方式保障老百姓继续享受国家广播电视的基本服务。地面数字电视可以提供十多套的电视节目,只要用户打开电视机就能收到地面数字电视信号,无需交任何收视费用。这也是地面数字电视定位公共义务基础性服务的角色和职能。
单路共享器 4路调制器 8路调制器 16路调制器,1路卫星接收机 单路工程卫星接收机 4路工程卫星接收机 1路广告字幕机 4路广告字幕机 有线电视系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