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阴北艾 简介
汤阴县地处华北中部,因位于荡水(今汤河,荡为汤之古音)之南故名,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的“千年古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中国食品工业名县。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俗话说,中医三大宝:一根针、一柱艾、一碗汤。艾叶是最常用的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做为最早记载的艾叶道地产地,汤阴北艾是当地重要的名优特产,堪称艾叶之上品。
一、汤阴北艾文化深厚
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遭到秦太医令李醯(xī)妒嫉,在汤阴城东南一带行医时,被李醯用重金收买力士伏于道旁杀害,百姓感其恩德,葬身积冢,墓前设庙,庙旁广植扁鹊常用之艾草,地名曰伏道。
东汉名医华佗曾用汤阴艾为汉献帝医治,汉献帝过汤阴时专程到扁鹊庙叩拜,并写下了“艾草芊芊,植于荡南,疗我唇兮,佑工身健”的诗句。(诗意:碧绿色的艾草长得多么茂盛啊,药效极高的就种植在荡水之南,名医华佗用他治好了我的嘴疼病,神奇的扁鹊庙艾草佑护了群臣百官们身体康健!)
最早提出药材道地产地的医药书籍,是距今约有1000年,北宋苏颂撰写的《本草图经》(1061年):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汤阴县伏道镇)者为佳,云此种灸百病尤胜。
二、汤阴北艾地域独特
历代中医药书籍均指出,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谚云一方风土养万民,是亦一方地土出方药也。
汤阴县居胡焕庸线的中心区域,面积646平方公里,人口50万,耕地69.8万亩,既是传统农耕区、又有高密度城市群,人口众多、交通便利。
汤阴县位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交汇的山前地带,全域以平原为主,属太行山麓的洪积-冲积平原,海拔一般在53~100米之间,地势西部南部略高于东部北部。
汤阴县地质构造为汤阴地堑(许多重要的有机矿藏均与地堑有关),西有青羊口断裂,东有汤东断裂,由于岩层错动,使第三纪湖相(泥灰岩等)和河湖相(砂砾岩等)上升为丘陵,形成县境西部五里岗和东部火龙岗,中间下沉,充填巨厚的第三纪沉积物和第四纪河流冲积物,微地貌复杂。土壤类型以潮土褐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中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县境东界为卫河,汤河、永通河、羑河3条季节河流横贯县境。地下水矿化度轻,属中性淡水。全县水资源总量1.19亿立方米,水质良好,灌溉便利。
汤阴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兼有丘陵向平原过渡的地方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全年日照时数2244.2小时。春季干旱风多、回暖快,夏季炎热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秋季天高气爽温差大,冬季寒冷雨雪少。
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风、顺畅的排水、适宜的土壤,独特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四季分明的气候,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因素造就了汤阴北艾的优良品质。
三、汤阴北艾品质优良
在物种基因遗传上,汤阴北艾属原变种,处于系统进化树结构中的上级。
汤阴北艾植株较低,蘖多茎细。
叶片宽大肉厚,叶片边缘呈锯齿状,3深裂、3浅裂,气味清香悠长。
加工后,出绒率高,绒线较长,质柔软,燃烧烟小、灰烬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