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作为国企改革顶层设计“1+N”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指导意见的文件已经基本成型并即将
下发。
在国企要做大做强做优的宏观目标下,有关央企重组的具体方案显然会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方案的核心组成文件之一。《经济参考报》的报道称,作为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央企有望迎来并购重组的浪潮。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国正在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央企的合并重组是去产能的主要手段,不但能增加企业效率,也可以为其构建起更加突出的竞争力,“围绕国企改革的市场化重组大潮正在开启”。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等多部委联合召开发布会对外披露了国企改革“十项改革试点”落实计划,在国资委力推的“十项改革试点”中,兼并重组是首次纳入十项改革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去产能是主线,清理产能过剩要拿“僵尸企业”开刀,而处理“僵尸企业”要更多从方法论层面着手” ,李锦对界面新闻说。
兼并重组显然被认为是处理“僵尸企业”的 可选手段。从中国政府高层的一系列表态来看,部分领域的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严重拖累了中国经济。
以钢铁行业为例,2003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近3亿吨,2012年产能已经突破10亿吨,目前钢铁产能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接近12亿吨。严重的产能过剩伴随的是极高的亏损额。公开数据显示,纳入钢协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中,去年1月至10月,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亏损达386.38亿元,其中主营业务亏损720亿元,10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中48家亏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去年底主持召开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时表示,明确要求对“僵尸企业”、“ 过剩产能”的企业狠下刀子。
实际上,从市场层面来看,央企的合并与重组一直在进行。自国资委2003年成立以来,由国资委控制的企业数量已从189家降至103家。
在2015年,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兼并重组又开始进入快车道,完成了南北车、中远中海、五矿中冶、招商局和中外运长航等共6组12家央企联合重组。进入2016年,央企重组的步伐明显加快。
公开信息显示,1月25日,中材集团与中建集团发布公告称实施战略重组;2月8日,中远集团与中海集团合并而成中国远洋海运集团;2月23日,集团与中国港中旅集团发布公告称筹划战略重组。
最新的是3月2日,中航动力、成发科技、中航动控三家公司发布重组公告,当天上级机关宣布中央关于拟成立的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的任命。自此,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组建进入实质性阶段,并将成为上述三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在2月25日召开的媒体通气会上强调,中央的企业兼并和重组是国企改革工作的重要抓手,今年兼并重组的力度不减,工作量要加大,成果要体现。
在国企改革专家周放生看来,央企的合并与重组没什么让人惊讶的,“国资委成立初期就提出将当时的接近200家央企合并为80到100家,并在其中培育出30到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 ”。
据了解,当前高层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以铁塔公司为代表的共享竞合模式、以国家电投为代表的产业链纵向联合模式和以中车为代表的产业链横向联合模式。
“这三类重组模式为各类不同的央企 ‘量身而作’,有利于实现资源更好地配置,进一步强化同质化业务整合和细分行业整合 ”李锦称。
他表示,这不仅能够提升央企在国际竞争和国内新常态下的抗风险能力,而且能够促使央企的产业链条向高端聚集,推动央企自身的转型升级。
能够选择的模式似乎已经越来越清晰,而随着越来越多央企重组的信息被披露,外界都在猜测下一个被国资委选中加入重组“阵营”的会是哪家或是哪类企业。
申万宏源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高层 “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处于竞争性行业、产品同质化高、国际竞争激烈的央企最有可能发生集团层面的合并。
“钢铁、船舶、核工业、交通运输类重组的可能性将会很大 ”,华泰证券的一位金融业分析师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
这位分析师表示,由于中国制造正在由低附加值的轻工业产品向以高铁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推进,政府很可能会推动这些核心领域的央企进行合并。
值得关注的是,李锦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指出,与去年国资国企改革关于“改什么”的议题不同,今年的重点是围绕“怎么改”,这个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而在推进重组过程中也需防控风险。李锦表示,主要有两大风险,一个是职工下岗,对社会稳定的风险,另一个风险是国有资产流失,改革牵涉的方面比较多,这点可能会比较明显。
如何安置和分流职工成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日前的记者招待会上称,中国预计将在煤炭、钢铁两个行业裁员180万人,但他并未透露具体时间表。上世纪90年代,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国企职工人数几乎腰斩,从1997年的7000万人下降至2005年的3700万人。
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3月2日也称,今年“两会”将围绕积极稳妥做好去产能过程中人员安置工作主题,举办一次提案办理协商会。工信部副部长冯飞也表示,中央政府决定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解决好职工的转岗、技能培训等方面问题。
根据已公布的信息,部分地方已经给出了较为具体的解决方案。
界面新闻梳理发现,目前,有多个省市在已经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了应对化解过剩产能带来的就业压力,妥善做好化解过剩产能涉及职工转岗安置和再就业工作等职工安置就业要求。
河北省此前出台的职工安置分流相关政策称,企业一次性裁员超过规定比例或人数的,须报经当地政府同意后方可实施。企业因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关停并转的,应当预先制定职工安置分流方案。
另外,江苏、湖北、广西等省份在国家政策基础上,纷纷制定失业保险稳定就业岗位的政策。
“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经济多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应该有能力吸纳从产能过剩行业分流出的职工” 经济学家宋清辉对界面新闻指出。
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重组也让外界担心,央企新一轮整合会不会成为“拉郎配”。重组双方也许仅仅是表面结合,业务、管理和人员等层面根本难以融合。
比较典型的是武钢和柳钢的重组。当时在地方政府的撮合下,2008年武钢和柳钢正式成立广西钢铁集团,武钢控股80%,广西国资委以柳钢的全部资产入股20%。而广西钢铁集团即是后来防城港项目的投资主体。如今随着钢铁行业的沉沦,防城港精品钢铁基地项目建设缓慢,而武钢和柳钢更是在2015年被曝出已经悄然分手,双方也不再合并报表。
当然李锦也指出,国企重组要避免“拉郎配”,应按照市场需求和规律来重组,国资整合切忌强行叠床架屋、合并同类项式的简单操作方法。“用行政化的手段整合不一定取得好的效果,但通过市场化的原则逐步推进,通过规范管理,才能更好地把国企的发展机制理顺 ”他说。
此外,国企改革专家称,在国企兼并、重组向前迈步的同时,应该引入更有效的央企管理机制,避免市场垄断可能导致的不必要后果。自南北车合并起,关于这种合并同类项的改革可能引发垄断的质疑就从未间断。
英国《金融时报》在3月4日的一篇报道援引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访问研究员温迪?洛伊特尔特的话称,打造规模更大的国企很可能会加剧他们已然可怕的财务问题和组织痼疾。
但是李锦认为,不必对垄断问题太过担心。他在采访中举例,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虽然中车体量独大,但它还是要面对德国、日本等跨国公司的竞争。“中车从体量上看的确是个巨无霸,但在竞争力上与一流企业还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