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流行一句经典台词,叫做:生活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
可是当自我的感受不那么美好的时候,我们可以暴躁吗?
在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遇到过被愤怒困住的瞬间:压抑自己已经觉察到的愤怒,或是不敢向对方表达,甚至怕被认为自己已经生气了。
本期「专业咨询师问答系列」,我们邀请了两位简单心理认证的咨询师,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本期话题:为什么无法表达我的愤怒?
回答一:
「吴静」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也许你有这种体验,明明自己心里很不高兴,但表面上却表现出大度宽容,对对方说:“没事,没事。”其实内心却已经在滴血。有的更甚之,在脸上堆满笑容,希望对方不要认为自己已经发脾气了。
在职场中,对上级生气的时候不敢发火,只好找自己的好友或同事发发牢骚,或者自己独自消化,而不敢走上前争取自己该有的权利。在亲密关系中,一忍再忍,或者直接回避那个一直存在的问题,告诉自己一切都好,安慰自己对方有一天会变的,对方不是有意的等等。
如果忍受能解决问题,这样的“内伤”也算值得,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是忍受不了后的突然爆发。
在工作中终于忍无可忍,领导或者同事并没有像自己期待中那样发生一些变化,于是愤愤不平提出离职或者大吵一架,不知事后如何收场。在亲密关系中忍无可忍爆发一次,对方还是没搞懂,为何这样一件小事会让你如此暴怒?你满腔委屈,为何你就是看不到我的忍受,我的付出?久而久之,你希望通过“忍”的方式留住关系,往往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关系反而容易分崩离析。你痛心疾首,更可怕的是从此对关系失望。
为什么会压抑甚至觉察不到自己的愤怒?
1、通常选择压抑愤怒的人很想维护关系,内心渴望对方的爱与关注
在咨询中经常会发现当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爱,理解和关注,在成年后更加渴望得到爱与关注。
讨好型的人或者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好人”更加不容易表达自己的愤怒。他们非常害怕失去关系,但同时又对关系中发生的事情非常敏感,但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让他们选择隐忍,即使自己内心已经在滴血,也会想要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愤怒,在他们看来是会破坏关系的。
2、文化环境或者教育让我们压抑愤怒
其实不止愤怒,很多负面情绪在我们的教育中并不被接纳。经常在路上听到家长对正在发火或者正在哭泣的小朋友说,不许哭,甚至会使用威胁的方式,说:“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对应上一条对关系的不安全感,孩子内心其实是很惧怕被抛弃的。试想一个孩子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还怎么敢表达,甚至会希望自己永远不要有负面情绪。
听到生气或者哭泣会被抛弃,久而久之这些情绪就变成了自己会被抛弃的危险因素。长大后也很容易被触发内心的不安全。
压抑愤怒真的有用吗?
1、压抑的愤怒真的帮助我们维护了关系吗?
做个推理题吧。真正会发生什么?当你内心产生愤怒的时候其实你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或者你内心的界限被侵犯。不去表达愤怒就是你在劝说自己放弃自己内心的需求,或者一步一步退让自己的界限。
但如果外界行为还是没有改变你会进一步妥协。但同时你内心的委屈会慢慢增多,人的承受度是有限的,直到有一刻你内心不能够再承受和装下这些情绪,于是也可能一件小事你爆发了。但对方很不解,为什么你发那么大脾气?而我看到很多人是没办法去解释,或者在积压了这么多以后心灰意冷懒得解释。关系反而破裂的更快。
2、愤怒真的一无是处,必须被制止吗?
我曾经在培训中让大家去头脑风暴一些负面情绪的意义,包括愤怒,仔细去想其实愤怒并不是无意义的。愤怒会告诉我们我们在意什么,愤怒也是一种力量,愤怒帮助我们更加认识自己等等。
愤怒的表达方式
我们不喜欢的其实更多的是愤怒的表达方式,但我们其实有更多选择:
1、幽默的表达
在职场中或者亲密关系中,当你觉察到自己有一点生气,并且知道自己为何生气的时候,不妨把表达的方式加工一下告知对方,例如:”你刚才说的那句话已经在我心里膨胀出了愤怒的小宇宙,小心哦,我也不知道爆发了会怎样。”幽默的表达很多时候不会破坏关系,还会为关系增添色彩。
2、正式的表达
有些时候我们非常生气,这时候需要跟对方的沟通。如何既能表达不满又能保护关系。做到只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攻击对方。可以尝试用“我”为开头。“我感觉挺受伤的,可以停止那样做吗?”
而能够做到更好的表达有时候需要内心的强大, 安全和充盈。
也许你可以这样尝试:
1、你能够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
昨天在路上看到一个孩子因为喝酸奶洒了出来,妈妈爆发了极大的愤怒。不知道这个妈妈事后会不会内疚,但我想那样大的愤怒不会仅仅因为这一点的小事情,可能之前有很多累积。而能够觉察自己情绪的变化是管理情绪的基础。
2、接纳自己有愤怒
作为人类,负面情绪,愤怒是我们的一部分。而情绪管理不是我们不能够生气和愤怒,而是我们在生气和愤怒的时候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
3、内心安全
有时候接纳和表达愤怒,需要冲破内心对于被抛弃或者对于伤害他人等的恐惧。当你内心足够安全,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也许有的时候说起来很容易,但真的能够做到却非常困难,需要经历很多改变,而心理成长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头脑的学习就足够的,你需要体验,经历然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