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先养水”大家都知道,鲜有人知后面的“培藻是基础,养底是关键”,我们如何正确地进行池塘底质管理?水产养殖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会去清塘!那我们为什么要清塘呢?清除过多淤泥,降低底部耗氧、铲除病虫害温床。但每年清塘成本太高,并且清塘后每年底部又会陆续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残饵、粪便、草渣子等等),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大家都愿意在养殖过程中进行改底。其实改底与清塘都是为了改善底部环境,可是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多客户一年只改一两次底,或者等到水、底出问题了再去改底,继而导致养殖动物出现病害等问题,造成损失。
底质对水产养殖影响:
1、 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质的好坏,水质的好坏是底质的表现形式。 对水产养殖来说,怎样的水才是好水了,是浮游生物多且鱼类易消化的种类的数量多,易消化的浮游植物多,水质清爽,水面无油膜,水体溶氧量较高。 而水体中浮游生物或是浮游植物藻类的繁殖所需要的营养一部分来源于底泥缓慢释放。藻类的生长不仅需要N、P等营养,而且需要钙、镁、铁、锌等微量营养。而在有机质含量高的池塘,底质酸化严重,钙、镁、铁、锌等微量元素以不溶性盐的形式沉积于底泥难以释放,导致营养失衡;当优势藻类被抑制后,水体生态平衡极易破坏,寄生虫、轮虫等大量繁殖和蓝藻、甲藻等劣势藻类繁殖过盛,恶化水质。
2、底质恶化引发养殖动物疾病, 在淤泥较多的池塘中,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会消耗掉底层本来并不多的氧气,造成底部处于缺氧状态,形成所谓的“氧债”。在缺氧条件下,嫌气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池塘底部的有机物质而产生大量有毒的中间产物,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这些物质大都对养殖鱼类有着很大的毒害作用,并且会在水中不断积累,轻则会影响鱼类的生长,饵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升高。其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都能引起鱼类的暗浮,氨氮含量高时,还会导致各种鱼类急性中毒;亚硝酸盐偏高易诱发草鱼出血病,也会提高鱼类对细菌性疾病的易感性,重则引起中毒死亡或泛塘,造成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当底质恶化,有害菌会大量繁殖,水中有害菌的数量超标时,养殖动物就可能发病。如: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溃烂病、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赤皮病、点状气单胞菌引起的肠炎病和打印病等。
3、 水产养殖池塘底部有适宜厚度的淤泥层是有利的,底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需要经过有益微生物的转化才能被藻类吸收,从而转变为有用的肥。一定厚度的淤泥能起到供肥、保肥及调节和缓冲池塘水质突变的作用。
底质恶化的原因:
我们知道了底质与水质和养殖动物得病的关系了,我们需要了解底质恶化的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1、清塘不彻底,晒塘时间过短,清塘所使用的药物不当以及清塘所造成的过多药物残留等。
2、在养殖期间,有机质残留过多,底部缺氧,是底质恶化的最主要因素。残饵、粪便、生物尸体等有机质残留,使得生物耗氧和化学耗氧剧增,水体底部溶氧无法满足耗氧量,从而造成池塘底质缺氧,厌氧菌大量繁殖,分解底部有机质而产生大量有毒中间产物,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有机酸等有害物质。这些有毒物对水产动物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同时又会造成致病菌大量繁殖,缺氧浮头等。
3、大量频繁使用化学消毒剂、农药杀虫剂、杀藻剂等,从而破坏水体及底质自净能力。
底质恶化的表现:
1、底泥发滑,发黑,发臭。
2、池塘下风口有较多黄色泡沫或黑色泡沫,池塘中不同区域的水色不一样,上下左右水色分层分区。
3、增氧机开启之后,老远就能闻到臭味,死藻类是腥臭,底部有机质是恶臭。
4、检测水指标时,亚硝酸盐,氨氮经常超标。
5、养殖池角泡沫发黄、漂浮物发黑、池水分层及水色不一致。
6、清晨在阳光的照射下池底冒气泡或有烟雾上升。
7、池边小野杂鱼增多,饲料台野杂鱼变少。
8、养殖池面出现水华,水变浓稠,风吹过水面只出现细密的水纹。
养殖池塘底质该如何去管理:
选择正确的改底产品是第1步,改底的产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 目前市场上用的最多的就是生物改底产品抵青青,绿色安全,对养殖动物刺激小,使用无残留,目前被越来越多的养殖户认可。
1、对于能清塘的每1-2年彻底清淤一次,有条件的并用生石灰(100-150KG/亩)对底质进行处理。
2、平时每10—15天全池使用赛有渔芽芽乐分解水体悬浮有机质,减少有机质在底部的沉降量。 (芽芽乐的使用一定要注意溶氧,因为使用时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为防止养殖动物缺氧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溶氧,还不得与消毒剂、杀虫剂、抗生素同时使用)
3、每10—15天全池使用生物底改产品抵青青。改善水质,促进水体良性循环,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平衡pH治,缓解水产动物碱中毒,保持良好的水质;修复低质,改善池底通透性,促进池底分辨,剩料,死藻等有机物的降解。降解毒素,维护水草。
定期改底能降低饵料系数,通过改良底部,改善池塘溶氧,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效益。减少杀虫杀菌,通过改良底部,减少寄生虫和致病菌繁殖,减少杀虫杀菌次数。减少发病率,通过改良底部,溶氧提高、水质得到改善、寄生虫、菌数量大减,养殖动物发病率自然降低,发病率低,则效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