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5S清理有哪些关键活动和步骤
5S清理的开展,我总结为如下七步,每一步里视情况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更多的步骤:1, 盘点检查区域内所有的物品2, 合并同类项:3, 区分要和不要的物品4, 做好目视化管理5, 记录问题6, 拍照记录7, 判别处理 依据我对这七步的理解,拍照活动、区分要和不要的物品、做好目视化标识来区分清理过程中清理出来的物品、对物品根据要和不要的原则进行区分处置、做好清理活动中发现的问题的记录和踪都是开展清理活动的关键步骤。那么这些关键步骤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围绕这些关键步骤输出什么标准呢? 03定点摄影 拍照活动,又叫做定点摄影。它的目的是通过定点、定角度的方式,帮助我们记录改善前的状况,并通过定点对比式的拍照,记录我们改善后的状况,这样有利于我们对问题有直观的记录,同时利用定点摄影所记录的影像资料,踪问题的解决,另外,通过改善前、改善后的定点、定角度的影像对比,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看到改善的效果,这样能够让团队成员更有成就感。改善前后对比的资料,也可以作为员工培训的材料,帮助后续新加入的员工更好地理解清理的作用,掌握过往开展了哪些活动。拍照活动看似简单,但是却经常会遇到这些一些问题:第, 照片前后对比不明显。这往往是因为改善前的照片拍摄的角度和位置,和改善后的照片不一致,有时候甚至让人看不出来这是同一个地方。第二, 没有改善前的照片。改善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但是却忘了拍照片留作记录。结果改善后做整理汇总时,发现没有改善前的照片可以用。第三, 缺少直观、具有冲击性的照片。例如只对改善的区域内的局部拍照做了记录,忽视了对全景的拍照记录;只对清理出来的物品做了逐一拍照记录,却忘了对清理出来的全部物品进行全景、汇总的拍照。有的时候,全景式的改善前后对比更有冲击性。一个原本乱七八糟、下不了脚的空间,经过清理,变得秩序井然,这种对比是非常有冲击力的。而将清理出来的物品集中堆放,并对集中堆放的物品进行拍照记录、甚至称重、测体积等方式的记录,都会产生具有冲击力的效果。第四, 照片太多但是没做好归档,要用的时候找不着,或者在寻找可用照片上花费了大量时间。所以不要忽视了看似简单的拍照记录活动。在推行5S清理改善时,有必要针对如何做好定点摄影,制定可供参考的标准。我们可以通过定点摄影的单点课,简要管理指引等方式,来做好这方面的标准输出。 04要和不要区分判别和处置 在清理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要制定一套可以参考的判别物品要和不要的准则,以便团队在去现场开展清理活动时参考。同时,对于清理出来的暂时无法判定要和不要的物品,我们要组织人员进行判别讨论,并需要根据讨论进行进一步的行动。这时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将讨论出来的判别原则形成标准呢?如果下一次清理开展时遇到类似物品怎么办?如果其他团队碰到相同情况又怎么办?什么样的标准能够指导团队在后续活动中,可以更好地作为依据参考呢?基于这样的目的和考虑,我们可以建立“要和不要的判别基准”和清理活动开展的准则,并维持基准的更新。另外,在对物品进行了要和不要的区分之后,我们还要对判定为“不要”的物品进行处置。处置的方式包括暂存、报废、回用、移作他用、变卖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低值的物品,我们或许可以进行直接的处置,但是对于金额大的物品、固定资产等等,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以免导致资产的流失、处置不当等情况的发生。这就需要我们核实企业现有的物品、资产报废处置流程,并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适当予以更新和修正,以便确保在清理活动开展时,对于不要物品的处置,有规范的流程和标准可以遵循。再者,清理的活动,对于要和不要物品的区分处置,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首次清理活动开展结束后,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以后的日常管理中,做好现场不出现不要物品的管理控制。即便出现了不要的物品,也能及时发现并清理。否则,清理的成果将难以得到维持。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关键行动呢?是否需要在人员的日常作业中,设立对于要和不要物品的日常管理,该如何设立相应的管理方式?是通过自我检查和确认的方式?还是通过管理人员、第三方的定期巡查审核?或者是通过团队的固定频率的清理活动的开展?或者是兼而有之?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和人员的能力,来设定合理的方式和输出相应的标准,例如岗位日常清理点检表、清理活动维持的审核清单和审核方式、定期清理开展的标准,或者多方结合的方式等等。
文章内容声明:部分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我们整理发布存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