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勾兑已经成为消费者心目中“假酒”、“劣酒”的代名词,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我们喝到的任何一瓶白酒都需要经过“勾兑”,包括大家最为熟知的茅台、五粮液、洋河等高端名酒。
究竟是勾兑可怕,还是我们的理解有失偏颇?光评君特别挑选了一些大家普遍困惑的问题,从白酒生产和市场的角度进行剖析。
问题一:酿出来的酒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勾兑?
大家知道,采用纯粮固态发酵工艺酿造的白酒,无论何种香型,从酒甑中蒸馏出的原酒,其酒精含量一般在70度至85度之间。这种高度原酒是无法直接饮用的,必须要经过“加浆降度”。这就形成了“勾兑”存在的第一个必要性。
其二,在蒸馏白酒中,占比2%的微量成分决定了酒的全部风味。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同一酒厂的不同车间、同一车间的不同批次,甚至同一批次的不同出酒时间,其生产的白酒所含的微量成分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口感风味必然参差不齐。
试想,如果今天消费者买了一瓶酒觉得挺好喝,下次买一瓶一样的酒就不是一个味了,那怎么能行?所以只有将以上不同的酒精心混合勾兑,才能让每款产品都保持统一的风格和质量。
其三,白酒本身也是食品的一种,酿酒就如同做美食。当你在炒一道菜时,必定需要加入一些调味品才能达到想要的口感。风味出色的白酒同样需要加入调味酒进行勾兑,而所谓“调味酒”,是酒厂采用独特工艺生产的具有不同特点的精华酒,比如特香、特甜、特浓等,很多都是酒厂储藏多年的老酒,十分珍贵。
总结来说,勾兑就是要实现白酒酿造过程中的“白酒低度化+产品标准化+风味完美化”,可以说,没有勾兑,就没有风味曼妙适口的好酒,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发出“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成型靠勾兑”的感慨。
问题二:勾兑无辜,为什么那么多人谈“勾”色变?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谈“勾”色变,究其原因,一个是消费者概念的混乱,一个是不良酒厂诚信的缺失。比如当喝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致人伤病甚至死亡的新闻爆出,很多人在对白酒酿造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将“勾兑”简单地等同于“白酒造假”。
事实上,“勾兑”和“非法添加”、“白酒造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比如一些酒厂为控制成本,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合理使用一些常规的香料、香精物质,这本身是安全的;同样的道理,以食用酒精所调制的“新工艺白酒”,酒质虽然不能跟纯粮酿造的名酒相比,但也绝不存在令人心惊胆战的食品安全问题。
这些酒厂之所以会备受指责,关键在于没有把真实的情况告知消费者,甚至干脆打上“纯粮酿造”的字号企图欺骗消费者,从而造成原本就对“勾兑”概念混淆的消费者更加不敢也不愿意接受新工艺白酒。
在此也特别提醒大家,购买白酒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场所购买正规酒厂的产品,至于是酿造白酒还是新工艺白酒,可以看清标识后,根据需求自行选择。
问题三:只有白酒勾兑吗?国外的威士忌、白兰地呢?
勾兑并不是中国白酒的专有词汇,事实上,国外的蒸馏酒种同样需要勾兑。比如一位苏格兰威士忌酿酒师就曾说过,勾兑这个词在国外没有任何贬义,许多精品威士忌都是勾兑而来,这样在口感和气味上才能达到极致,并且在不同国家这种勾兑的技术也都是保密的。
甚至更进一步,把食用酒精作为酒的主体这种做法在国外也很普遍,因为在道理上讲,食用酒精是发酵产生的,而酒中的主要组分乙醇也是发酵产生的,同样的原理和途径,自然可以相互取代。
各国的酿酒师们也正是这样做的——比如白兰地有用传统工艺白兰地加酒精和香精配制而成的,这里的香精有可能是人工合成,也可能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比如李子酊或者多律香膏,而为了提高口感和增加颜色,还可能在酒体中加入糖浆、甘油和焦糖色。
威士忌也不乏所谓的混合型威士忌,将不同年份不同来源的纯麦威士忌或者谷物威士忌,加入食用酒精,在经过短期陈酿而成。另外,金酒也有酒精串香工艺。朗姆酒更不用说,其本身的酿造工艺就和食用酒精类似。
问题四:普通消费者如何更客观全面地认识“白酒勾兑”?
去看,去听,去尝,去体验。
现在很多名酒企业都在积极主动地拉近跟消费者的距离,比如茅台、五粮液、洋河等都开放了酒厂旅游,任何一个消费者都有足够便利的条件走进酿酒现场,去看看酿酒的粮食需要经过哪些检验,酿酒的工人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七十多度的原浆酒刚淌出来是什么滋味,神秘的白酒品酒师们是如何完成勾调的等等,如此,对于白酒勾兑的前前后后才会有更加深切全面的了解。
唐三镜公司是一家专业推广小本创业致富项目并且传授酿酒养殖技术的公司,主要学习的技术有:大米酒,稻谷酒,玉米酒,高粱酒,五粮酒,各种瓶装酒制作,红薯酒,各种水果酒,药酒,甜酒酿造,还有利用酒糟养殖技术,酒糟液制作酱油,醋,饮料,果冻,奶茶,陈酒,水果醋等技术全部是免费教授!
唐三镜酒械提供:提供各种型号的白酒蒸馏设备,各种纯粮食、果酒技术、药酒技术,本公司常年教学酿酒技术,一对一教学,亲自操作。可关注“唐三镜白酒酿酒设备”微信公众号:hcy2232415194.联系:18613189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