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处理温度与时间的影响:不锈钢在能够产生晶间腐蚀的电位区,是否产生晶间腐蚀以及腐蚀程度如何,都由钢的热处理对晶间腐蚀的敏感性所决定,即取决于受热的程度、时间及冷却速度。
750℃以上,析出不连续颗粒,Cr扩散也容易,不产生晶间腐蚀。
600-700℃之间,析出网状Cr23C6,晶间腐蚀严重的。
600℃以下,Cr、C扩散缓慢,需更长时间形成碳化物,腐蚀减弱。
低于450℃:难于晶间腐蚀。
2、合金成分的影响:
(1)碳对晶间腐蚀有重大影响,随着含碳量增高,晶间腐蚀倾向愈严重。不仅使产生晶间腐蚀倾向的加热温度和时间范围扩大,而且晶间腐蚀程度加重、固溶温度升高。
(2)铬、镍、钼、硅:Cr、Mo含量增高,可降低C的活度,有利于减弱晶腐蚀倾向;Ni、Si等是不形成碳化物的元素,会提高C的活度、降低C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促进碳化物的析出。
(3)钛、铌:对于抗晶间腐蚀是有益的,因为它们同C的亲和力大于Cr同C的亲和力。为阻止碳化铬的形成,首先将不锈钢加热到1100 ℃以将所有碳化物溶解进入奥氏体中,然后冷却到900 ℃保温几个小时让Ti或Nb与碳充分反应。在以后的碳化铬析出温度范围内加热就没有碳化铬形成。
3、腐蚀介质的影响:
不锈钢在酸性介质中晶间腐蚀较严重。尤其在H2SO4或HNO3中添加氧化性阳离子,如Cu2+、Hg2+、Cr6+等能增大阴极过程电流密度。使晶间阳极溶解速度显著加快。
浙江新海检测是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及试验解决方案的服务商,是您解决您公司实验需求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