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化锆粉-纳米碳化物粉体
技术参数
产品归类 | 型号 | 平均粒径 (nm) | 纯度 (%) | 比表面积 (m2/g) | 体积密度 (g/cm3) | 晶型 | 颜色 |
纳米级 | CW-ZrC-001 | 50 | >99.9 | 30.2 | 0.07 | 立方 | 黑色 |
亚微米级 | CW-ZrC-002 | 200 | >99.8 | 9.50 | 1.19 | 立方 | 黑色 |
加工定制 | 根据客户需求适当调整产品纯度及粒度 |
主要特点
纳米碳化锆、超细碳化锆粉通过可变电流激光离子束气相法制备,粉体纯度高、粒径小、分布均匀,比表面积大、高表面活性,松装密度低,具有耐高温、抗氧化、强度高、硬度高、导热性良好,韧性好,它是一种重要的高熔点、高强度和耐腐蚀的高温结构材料,并具有吸收可见光,反射红外线和储能等的特性。
应用领域
1纳米碳化锆应用于纤维:不同碳化锆碳化硅微粉含量和添加方式对纤维近红外吸收性能有影响,当纤维中的碳化锆或碳化硅含量达到4%(重量)时,纤维的近红外线吸收性能佳,将碳化锆和碳化硅添加在纤维的壳层中的近红外线吸收效果优于添加在芯层中的效果;
2纳米碳化锆应用于新型保温调温纺织品中:碳化锆具有吸收可见光,反射红外线的特性,当它吸收占太阳光中95%的2μm以下的短波长能源后,通过热转换,可将能源储存在材料中,它还具有反射超过2μm红外线波长的特性。而人体产生的红外线波长约10μm左右,当人们穿了含Nano–ZrC纺织衣时,人体红外线将不易向外散发。这说明碳化锆具有理想的吸热、蓄热的特性,产品可应用于新型保温调温纺织品中;
3纳米碳化锆应用于硬质合金,粉末冶金、磨料等:碳化锆是一种重要的高熔点、高强度和耐腐蚀的高温结构材料。其优异的特点使其在硬质合金上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可以提高硬质合金强度、耐腐蚀性等;
4纳米碳化锆可以应用到涂料中,做为耐高温涂料,提高材料的表面性能;
5碳碳复合功能材料的改性剂—碳化锆(ZrC):用于改性碳纤维可以大幅度提高碳纤维的强度,提高疲劳度对与耐磨性能和耐高温性能。通过改性的碳纤维经过检测,各项指标均赶超国外水平,目前应用航天航空碳纤维材料改性中,效果非常明显。
技术支持
公司可以提供纳米碳化锆在纤维、新型保温调温纺织品、硬质合金,耐高温涂层中等的应用技术支持,具体应用咨询请与销售部人员联系。
包装储存
本品为惰气包装,应密封保存于干燥、阴凉的环境中,不宜长久暴露于空气中,防受潮发生团聚,影响分散性能和使用效果。
纳米碳化锆粉-纳米碳化物粉体 http://www.cwnano.com.cn/product-item-26.html
纳米材料产业园顺德奠基
5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纳米材料产业园在顺德杏坛奠基。该产业园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年纳税1.3亿元。更为难得的是,该产业园将对顺德产业转型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新材料促支柱产业转型此前,中科院过程所已与顺德本地企业展开纳米技术项目的合作,成功开发出纳米涂料,由于纳米物理性能好,无需溶剂,避免污染,成本比一般涂料降低20%—30%,可以广泛应用于家电、家具等行业,该项目产值估计已达1亿元,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本次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纳米材料产业园项目,将进一步实现纳米材料规模生产,满足家电、家具、建材、汽车等广阔的市场需求。据悉,该项目投资3亿元,用地面积100亩,以生产纳米材料、纳米复合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纳米复合功能母粒、静电涂装为主,预计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年纳税1.3亿元,每亩税收达到130万元。
项目投资主体中科鸿宇公司是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广东资本等投资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承担中科院广东省战略合作重大项目,并参加了863重点项目课题研发、承担了顺德区科技项目等。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纳米材料、粉末涂料、工程塑料、表面处理、化工原料五大类。公司是家电、家具、汽车、建材行业系统集成供应商,客户包括美的、格兰仕、格力、比亚迪等众多知名品牌。
产业园选择建设于杏坛,基于与产业结合的考虑。产业园出品的纳米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家电、家具、汽车等多个产业。顺德是家电、家具制造基地,拥有极大的产业需求。而从周边来看,一汽大众生产基地已经在南海开始建设,这也是产业园未来将要攻坚的目标。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陈运法告诉记者,他们会逐步将处于周边的研究基地收拢,集中到产业园中来。过程工程研究所与美的合作研发抗菌材料863重点项目课题,与发改委合作开发家具油漆的替代材料,都将在产业园实现产业化。此外,产业园还将承担不断开发新的产业项目的任务。
陈运法说,美的项目与发改委项目结题时间都是2013年,而这些项目的产业化肯定是要放到顺德的。故基地不能迟于2013年投入使用。
中科院过程所还计划在顺德建设纳米科学中心广东纳米材料工程中心,该工程中心定位新型纳米材料装备,工程化和产业化技术开发研究机构,建成后年申报专利5—10项,实现技术转移或产业化1—3项。